近年来不伦瑞克客场取胜,球队士气高涨连胜势头强劲,随着互联网“跨界革命”的风潮席卷各大传统领域,金融业也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不伦瑞克客场取胜,球队士气高涨连胜势头强劲了变革的大潮之中,各类金融科技创新公司加速诞生,为中国互联网金融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2011年到2015年,我国互联网金融交易规模增长迅猛,增速在2013年达到了峰值223%。截至2015年底,中国互联网金融总交易规模超过12万亿,接近GDP总量的20%,互联网金融用户人数超过5亿,为世界第一。高增速和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深受资本市场的青睐,相关企业的估值远超其不伦瑞克客场取胜,球队士气高涨连胜势头强劲他行业;数据显示,在全球27家估值不低于10亿美元的金融科技独角兽中,中国企业占据了8家,融资额达94亿美元。在这一背景下,国内金融科技创业公司、创新业务模式与解决方案不断涌现,依托“互联网+”风潮呈燎原之势,不断重构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图表:2015-2016年20个最大金融科技交易案例情况
资料来源:BCG
然而“野蛮生长”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市场火爆的代价是互联网金融业背后的的乱象丛生,监管的缺位下的违规企业比比皆是;e租宝、招财宝、快鹿案、校园裸条等风险事件频发,直接导致了2016年下半年国家在政策层面上的收紧: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与之一起的还有人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相关机构分别印发的《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股权众筹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针对不同方向业务整改的公文,再加上8月份推出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暂行管理办法》,互联网金融行业普遍遭遇到了困难时期。
图表:互金行业政策明显收紧
资料来源:国务院,央行,银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
除了监管层面上的趋严以外,互金领域各条业务线也面临被重新定义,随着《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草案)》、《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出台,与早期的野蛮生长时代相较,如今的互联网金融子行业,其业务范围和实际内涵也已经全面收缩。而在风控和资金管理方面,无论是网络借贷还是第三方支付,政策都开始转而以小额、微量为导向;例如被称为“824文件”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就规定,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尽管在目前经济下行阶段,出台这样的政策无疑会对本已处境艰难的小微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形成诸多障碍,但在严格把控风控、清理行业不合规公司的大战略下,政府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态度也逐渐明确,即:提高资质门槛,分散并严控风险,鼓励行业提供创新性辅助。
整体而言,通过上述“良币逐劣币”的政策洗牌,决策层无疑希望看到的是以提供辅助性、普惠消费类的创新金融服务,同时也希望放慢整个行业的扩张速度,这标志着互联网金融的野蛮发展时代彻底画上了句号。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由于国内普惠金融业务的长期缺位,大量小微客户对于投融资的需求仍然远未得到满足和释放;从网贷余额及成交量数据来看,中国互联网金融潜在市场规模依旧巨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互联网金融必然并不会因政策环境的变化而消失或者灭亡,洗牌实质上是对于遵纪守法、实力雄厚玩家的利好,预计未来几年,转型、重配、合法、合规也将成为互金行业的关键词。而此前大量的风险投资进入到了行业内部,尽管其中不乏骗钱和跑路的少数行为,但大部分真金白银还是用在了对新技术探索,教育用户和培养了市场上,而这些都会在未来回馈于行业本身。
图表:2014-2017年中国网贷成交量和贷款余额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Wind,网贷之家
一、 P2P网络借贷
作为昔日资本追逐的明星,P2P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成了互联网金融的代名词。2015年,由于基础利率下行、投资者对于偏高收益的类固定收益产品存在巨大需求,P2P行业迎来一波快速升腾然;资本兜底、平台担保的经营模式,使得各大网贷交投空前活跃;在这样的背景下,某些打着P2P旗号的平台自设资金池,用作自融或场外配资,而某些线下理财公司则以虚假高息、大规模线下营销欺骗缺乏风险意识的投资人群,从事非法集资;这些乱象导致了2016年P2P网贷的系统性风险的集中暴露,资本方甚至出现了谈互联网金融色变的情况。
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11月,网贷行业累计出现问题平台1397家,其中停业880家,转型14家;剩余503家分别为跑路、提现困难和经侦介入。截止2017年2月底,网贷行业累计平台数量为5882家,其中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仅为2335家,同比下降了29.41%,而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则同比增加79.96%至3545家;停业及问题平台发生率增至60.3%,同比上升21.5个百分点;而站在平台用户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行业风险正在快速累积,另一方面预期收益水平却不断走低:2月份网贷行业综合预期收益率则同比下降了235个基点,降至9.51%;同时,网贷成交量也在年初出现了比较大幅的波动。
图表:网贷行业运营及问题平台数量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Wind,网贷之家
图表:网贷行业成交量及综合预期收益率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Wind,网贷之家
频发的风险事件引发了监管层频频出手。随着一系列行业文件的落地,一方面网贷平台将很难再像以前一样通过单笔超额款项来扩大交易规模,另一方面,业内普遍预有将使九成以上的网贷平台将因达不到合规标准而被清理出局。目前P2P行业面临的困局,表面上看是政策转向的结果,但本质上则是一个浮华之后挤泡沫的过程。所谓“开始有人谈模式色变的时候,也正是这个模式开始去泡沫的时候”——前几年的“野蛮生长”已经给P2P贴上了“高风险”的标签,这种印象已经植根于广大用户的脑海之中,而既然无法分辨谁是骗子,那么用户也只能认为所有人都是骗子——在这样的博弈困局下,“合规”就成了P2P自我救赎唯一选择,在我们看来,它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P2P平台安全和信用的代名词;。相信目前大部分业内人士都已经意识到,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符合规则,而这也监管层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的最终意图。
2017年2月23日,银监会正式发布《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标志着继备案登记规范后又一行业合规细则最终落地。《指引》否定多头存管、压缩联合存管,将银行存管定为P2P合规的硬性标配;在我们看来,这对于整个行业的规范性将有相当大的提升作用,毕竟银行资金存管,平台携款跑路的风险会大大降低。从历史上来看,本世纪初的证券公司也大范围存在违规挪用客户资金的问题,而完在成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后,券商行业才得以涅槃重生,有了今天的江湖地位。
图表:P2P网贷合规转型框架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分析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留给网贷平台的出路无非只有两条,转型整改以达到要求或直接退出市场。在我们看来,行业混乱时期即将成为过去,未来P2P行业将成为巨头们的天下,小公司将难以生存,具备合规条件、拥有优质资源将成为基础。
二、消费金融
作为继P2P之后被业内一致看好的新热点,自去年开始,消费金融开始逐步上升为互联网金融的头把交椅。这其中虽不乏一部分来自P2P平台的挤出效应,但背后的主要驱动力仍是消费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消费高涨;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年轻消费势力崛起,配合互联网征信的落地、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消费金融正在从传统的高收入人群和大额低频次消费场景(如买房、购车)向中低收入人群(大学生、蓝领)及小额高频次消费场景(如3C 数码产品、旅游、餐饮等)迅速拓展。根据人民银行数据,2016年国内居民消费贷款总额约22.6万亿,同比增长23.4%;剔除住房及汽车贷款,狭义消费贷款规模约为5.9万亿(占比26.5%)。另据艾瑞咨询数据,2016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即通过互联网渠道发放的贷款)交易规模达到4367亿元,预计2017年交易规模将达到9983亿元,同比增长128.6%。
而站在政策引导角度,中国仍处于经济下行期的“L型”底部,鼓励我国资产负债率较低的居民部门来加杠杆,进而通过消费金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也完全符合当前决策层对经济发展路径的规划。尽管过去一年多以来,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整治力度不断加大,但我们仍然能看到一些政策表示出了对消费金融的鼓励态度,显示出在监管当局眼中,风险出清与提升我国消费金融的市场规模,两者并不矛盾。
图表:消费金融领域相关促进政策统计
资料来源:发改委、国务院、央行,银监会等
在行业风口、转型压力以及政策红利的多重叠加之下,无论是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还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业公司都在积极寻求融资,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投资者也看到了消费金融的盈利能力,谋划布局。自2016年以来消费金融领域的投融资项目情况来看,获得融资的机构数量及额度相较此前均呈现出大幅增长的“火爆”局面,以趣店、易生、乐信等为代表的多家公司均获得数亿美元级别的大额融资。
图表:2016-2017年消费金融行业项目融资情况
资料来源: 零壹财经
目前,市场上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玩家”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商业银行,典型如宁波银行白领贷、平安银行新一贷等消费信贷产品。商业银行的特点是低成本且稳定资金来源,有成熟风控及业务操作体系,不过由于银行目标客群定位方面(更高端、风险小)与其他消费金融主体存在错位竞争,因此目前对小额消费金融业务的参与还较为有限。第二类是银监会批准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拥有消费金融合法牌照,如中银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特点在于:资金端可参与银行间同业拆解和金融机构借款,杠杆空间大(目前监管要求参考银行);风控端借鉴银行成熟风控体系且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用户和数据端则需依靠场景方和其他第三方平台合作支持。第三类是依托于电商平台、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典型如阿里旗下的借呗、腾讯旗下的微粒贷以及京东集团旗下的京东白条等;这些互联网龙头公司虽然本身并不持牌,但却具备海量用户资源,可以通过对接持牌金融机构或小贷公司费金融公司来开展业务;相比持牌公司,这些互联网龙头公司在资金端处于劣势,但互联网基因更浓,且拥有海量用户和数据资源,具备开放大数据征信模型能力。第四类则属于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相比其他几类参与主体,创业公司在资金、风控和用户基础上并无优势,但在行业红利期下,依靠灵活的产品和运营思路,关注利差对坏账率和获客成本的覆盖,以互联网模式迅速复制推广,在目前行业爆发的蓝海市场下,也可以凭借高速扩张、封疆裂土,占据自己的一席空间。
但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的是,在消费金融一片“火爆”的表象背后,逐步累积的风险同样值得关注;与前述P2P行业的逻辑类似,目前消费金融同样处于“野蛮生长”期内,而这一状态也必然带来极速扩张后的行业泡沫化特征。从不良率来看,过去两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率由1.25%上升至1.74%,预计未来不良贷款整体将继续维持快速增势。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16年9月末,消费金融公司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4.11%,这一数据相较于去年同期平均2.85%的不良贷款率略有升势,但仍显著低于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率水平。2016年11月,苏宁消费金融公司公布了其财务数据,不良率高达10.37%,据媒体报道称,苏宁内部人士对此表示:“我们绝对不是不良率最高的,很多面向大学生提供分期消费的平台,不良率超过25%。”历史总是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天价逾期费、学生跳楼、暴力催收、裸条事件——从近期消费金融大量的负面新闻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当年P2P的影子,而当所有恶的因素聚集爆发后,监管收紧、洗牌清场也将成一个新的轮回。届时,那些线上数据积累不足,风控模型形同虚设的消费金融公司,最终也将被清理出局,从这个角度来看,尽快从流量思维切换到风控思维,是摆在所有行业从业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Wind,银监会
整体来看,消费金融无疑依然是2017的风口和蓝海,但目前的互联网技术水平并不能无条件扭转乾坤,在某些相对泛人群、泛地域、场景可控性较差、借贷利率较高的细分领域中,消费金融还极难成功。中小玩家们要想创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则必须在加强风控的同时,深耕消费金融垂直场景和细分人群,实现差异化竞争。总而言之,消费金融行业在经历野蛮生长后,监管政策逐渐趋严亦将是大势所趋,未来众多粗放式经营、不注重信贷信用管理审核的中小平台将逐步面临淘汰,而那些重视风险控制、深耕细分领域的企业将最终胜出。
三、金融科技
从2016年开始,行业的热点已经从“互联网金融”切换到“金融科技”(Fintech),后者更加强调技术在金融业务中的运用。这种变化实际上源于整个行业发展思路的转变,在2016年以前,当我们谈论互联网金融时,更多着的是眼于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试图通过对传统金融的颠覆来寻获新的增量;但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在金融活动中,对信用风险的控制实际上远比提升连接效率来得更为重要,2016年爆发的一系列风险事件再次证明,从零起步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目前还无法担任信用中介与资本中介的重任。
相比之下,金融科技则致力于改善和革新原有业务体系中最为基础的要素,例如用金融云替代传统的终端计算,通过大数据为目标客户画像等等;目前来看,Fintech仍然隶属于传统金融,它既不追求商业模式的创新,也不改变既有金融模式中的产品与渠道,它只专注于通过科技手段的进步实现效率提升,以保障并推动传统金融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所熟知的金融科技,包括智能投顾、大数据风控等等,均是传统的金融业务(资产配置、信用风控等)与新技术的结合。当然,尽管现在金融科技企业主要致力于帮助传统金融优化服务,但在未来,并不排除越来越多的金融科技企业会在服务领域中表现得更加积极、甚至亲自上阵,而到那时,整个金融服务领域必将会面对一场新的创新与重塑,从这个角度来看,将金融科技企业定义为“未来颠覆者”的角色也属实至名归。
图表:金融科技发展对金融行业的改造
资料来源:BCG
2016年以来,Fintech产业袭卷全球,金融领域的创新迎来新的起点。根据Accenture发布的调查报告,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在该行业的投资总额达53亿美元,同比增长47%;而CBInsights和KPMG的数据统计则显示,Fintech领域的融资金额从2011年的24亿美元快速提升到2015年的191亿美元,交易笔数从457笔增加到1162笔。截至三季度末,2016年已完成交易1309笔,累计交易金融达到178亿美元。
图表: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市场热度示意图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图表:2005-2017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资料来源:BCG
资本市场对于金融科技同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股权收购,中国的金融机构对于新兴科技的热情都表现得非常高涨。一项普华永道201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金融机构愿意将接近三分之一的资源分配到金融科技相关项目中,该比例高出全球的一倍。另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共504笔,累计融资金额达1135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金融科技投融资共281笔,总额为875亿元;国外共有223笔,总额为260亿元。
图表:2016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情况
数据来源:零壹财经
目前,中国的Fintech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且在行业内已经获得了领先地位。在2016年KPMG和H2联合发布的Fintech100的榜单中,排名前十的中国公司从2015年的两家增加到五家,入围前50的公司中有8家来自于中国,而在2014年该榜单中仅有一家中国公司入围。而根据BI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27家Fintech独角兽公司中有8家中国公司,其中估值排名前四的公司都来自于中国。
图表:全球Fintech独角兽公司Top10(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BI
从行业分类来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都是Fintech的重要组成部分。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相对来说已经比较成熟,现已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征信、网络借贷、精准营销等领域。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国内的数据基础较差:美国是先发展金融后发展科技,而中国是金融和科技混在一起发展的,相比之下,中国市场可以使用的金融数据远少于美国,因此在数据的清洗整理、分析和应用方面,中国金融科技会拥有相对较大的发展空间,数据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图表:金融科技的细分行业
人工智能
大数据
互联技术
移动互联
物联网
分布式技术
云计算
区块链
安全
生物识别
加密
资料来源:BCG
相比之下,我们对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发展比较乐观,这两个方向都有望成为金融科技领域下一个增长点。事实上,以机器来逐步取代人脑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是科技发展的中长期大趋势。我们判断智能投顾(robo-advisors)很可能是人工智能应用于金融领域的下一个风口。狭义上的智能顾投是指依据资金属性和风险偏好智能化地给出股票投资组合和交易策略,并依据市场实际情况向投资者推送消息,而广义的智能顾投则可以基于投资者个人的财务状况和风险回报需求进行全资产配置。截至2015年末,美国智能投顾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超过270亿美元,而这一数据在2014年初时还只有140亿;根据A.T.Kearney的预测,美国智能投顾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将从2016年的3000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 2.2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68%。花旗集团也在报告中指出,在未来十年时间里,机器人顾问管理下的资产有望达到5万亿美元。在国内,今日头条一类的独角兽企业已经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进行新闻的智能精准推送。因此我们相信,未来十年将会是机器人投资领域爆发增长的十年,越来越多的中小投资者会使用类似的服务进行投资研究和决策。
图表:美国机器人智能顾投科技企业情况
资料来源:BCG
而物联网的发展则有助于实现更全面的数据采集,提升数据分析的有效性。随着移动互联的飞速发展,目前在数据采集、存储、运算和传递过程中都能做到自动化,移动终端的属人特性和物联网的兴起也在为越来越多的行为和设备储备数据,如保险科技中的产品创新,无论是基于驾驶数据的UBI车险,还是跟踪手环数据的健康医疗险,物联网都将是重要一环。
整体来看,从商业模式创新到技术能力创新,门槛的提升使得金融科技并不是属于所有玩家的机会,但这其中也并非没有创业企业的舞台。在金融科技化的推进过程中,除了大型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巨头外,那些在数据应用和核心技术上占据优势的科技类公司,依然有望成长为新的一极。事实上,从珠算、电报、电话 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每次变革都与技术发展突破密不可分,新技术已经并正在深远改变金融行业的生态格局,这一周期将远比金融互联网化要长远,而其中金融科技类公司在产业链中的比重将史无前例地扩大,并有望与互联网巨头和金融机构相互促进融合。那些在金融科技领域布局广泛,数据积累深厚的企业,必将脱颖而出。
四、第三方支付
如果只用用一个词总结2016年的第三方支付市场,那无疑一定是“牌照”;2016年8月,央行正式表态“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明确鼓励对现有牌照进行并购;一夜之间,市场上的支付牌照便成了稀缺资源,成为众多企业争相追逐的对象,价格也不断刷出新高。
图表:第三方支付相关政策文件
资料来源:央行、发改委网站
图表:2016以来支付牌照收购案频发
资料来源:互联网
所谓“支付牌照”指的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付业务许可证,作为传统支付汇兑体系的补充,第三方支付平台最大的特点是可直接在银行开立账户,绕过银联等清算机构;而对于致力于建立自身“生态系统”的大企业来说,它作用的不仅仅是转账支付、信用卡还款等基础业务,还在于借支付牌照来发展自己的综合金融渠道业务;而由于支付关系到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资金流与信息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拥有支付牌照才算是真正拥有大数据。
数据显示,2016年四季度,国内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为6.1万亿元,同比增长71.2%,环比增速16.2%。相比之下,2016年各季度的交易规模较2015年的同比增幅均超过了50%,显示了行业整体增长的强劲势头。而在第三方支付的细分行业中,以互联网金融(理财销售、网络借贷等)和个人业务(转账业务、还款业务等)占据了主要份额,分为占比32.3%和31.7%;在这其中,个人业务的流量基本已经被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大巨头瓜分,目前来看,线上部分留给其他支付公司的机会主要还是互联网金融领域,其中消费金融应该是未来各家争夺的主要战场。
图: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Wind,艾瑞咨询
另一方面,在二维码支付受到了官方认可,各大银行纷纷布局移动支付的大背景下,移动支付继续一路高歌猛进;2016年四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8.5万亿元,同比增长297.4%,环比增速17.1%。而在支付宝和财付通覆盖了移动支付近90%的用户的环境下,预计2017年线下支付的争夺将更为激烈,在并购活跃的催动下,预计三方移动支付也将保持高速增长。
相比之下,政策变化是未来第三方支付行业所要面对的最大不确定性。目前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有效期为5年,2016年8月首批27家续牌企业虽然全部得以过关,但至少有9家机构被调减了业务范围。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提高质量、有序发展”的原则,同时对长期未实质开展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将依法采取取消相关业务种类、注销《支付业务许可证》等监管措施。因此,对于大部分前期通过“跑马圈地”入局中小持牌企业来说,如何保住自己的牌照资源,将成为近一两年内的首要任务。此外,尽管此次监管机构并没有采取直接吊销牌照的激进手段,但随着2017年6月第四批第支付牌照续展时间节点的到来,届时央行的动作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众多第三方支付企业未来的价值和命运。
五、众筹
相对于网贷、支付、Fintech等领域的轮番大热,这几年以来众筹行业一直不瘟不火,即使在2016年网贷市场的监管力度趋严,网络众筹作为有别于P2P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被寄厚望的背景下,全年表现都较为一般。
数据显示,进入2016年,众筹行业的发展节奏明显放缓。据不完全统计,相比2015年,2016年中国众筹平台净增量约120家,不过在整个2016年,有超过100家的众筹平台跑路、转型或者停止运营,其中很多平台运营时间甚至不足一年。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众筹平台数量共计511家,其中正常运营的平台数量为415家,平台下线或众筹业务下架的89家,转型7家。
图表:截止2016年年底全国各类众筹平台数量
资料来源:《2017互联网众筹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关村众筹联盟、36氪
图表:众筹行业运营及问题平台数量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Wind
从平台融资项目情况来看,2016年,众筹全平台新增项目成功融资额共计为52.98亿元,同比增长2.1%,但与前面提到的消费金融、移动支付相比,无论从体量还是增速上都几乎无法相提并论;其中,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新增项目数量为3268个,同比下降了56.6%,降幅明显。
在我们看来,这一方面源于政策调整的影响:2016年初,随着一二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深圳、广州、上海等地先后叫了停房产众筹业务,标志着2015年以来快速发展的房产众筹行业进入了持续低迷期;而在接下来的8月份,《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发布,办法规定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从事或接受委托从事股权众筹业务,这意味着P2P平台也集体退出了股权众筹行业;2016年10月,《股权众筹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发布,对以“股权众筹”等名义从事股权融资业务、以“股权众筹”名义募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平台融资者未经批准擅自公开或者变相公开发行股票、通过虚构或夸大平台实力、融资项目信息和回报等虚假宣传误导投资者等八种行为开始进行整治重点,叠加之前发布的“股权众筹平台不能兜底、不能刚性兑付、不能进行公开宣传、项目不能超过200人”的三大禁令,使得互联网众筹行业提前进入整合期,不少平台在监管压力下面临被强制整改、关闭或主动停运的可能。
另一方面,经历了前期野蛮生长的众筹行业,风险和潜在问题都在不断凸显。2016年3月,随着监管当局对P2P展开专项整治,大量P2P平台借道“汽车众筹”,通过本制作假标的募集到资金后挪作他用;而这种资金池+平台兜底的模式,与早期的P2P网贷极为相似,直接导致了下半年开始汽车众筹的风险集中爆发;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6年11月底,汽车众筹行业出现停业、清盘、失联、提现困难等情况的平台至少达到了52家。相比之下,这两年来投融两旺、曾被视为“新风口”的影视众筹同样问题不断。因《叶问3》虚假票房问题而曝光的快鹿集团,其兑付危机在2016年继续发酵,苏宁众筹也因此深陷其中,尽管法院已经进行了资产保全,但平台方的实际损失看似依然无法避免;此外,王宝强的《大闹天竺》众筹项目也被曝出资金无法兑付,牵出了一桩近20亿资金的非法集资大案;而请来了陈小春站台的众筹影片《米国的星空》则遭遇了创始人的诈骗跑路,涉案金额超过2亿元。尽管在中国社会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资本对影视众筹平台表现出了更大的宽容,2016年,依然有多家创业公司获得融资。不过由于电影行业的特殊性,很多时候即使是很优秀的电影项目,也会遭遇到不可避免的亏损,大型影业公司可以用多部影片来均摊成本,而众筹平台则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对于亏损项目,平台是否应该回购不伦瑞克客场取胜,球队士气高涨连胜势头强劲?众筹过程中如何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不伦瑞克客场取胜,球队士气高涨连胜势头强劲?平台到底扮演什么角色?都引发了业内对影视众筹模式的讨论,而这些既是行业里的敏感话题,也是所有平台迈不过去的坎。
图表:2016年部分问题汽车众筹行平台统计
资料来源:众筹之家
图表:2016年影视众筹平台融资情况
资料来源:众筹之家
在我们看来,影视众筹的上述问题也代表了目前国内众筹行业的共同困境;众筹平台作为一个信息中介,充当了第三方的角色,一端获取优质项目并对接上线,另一端则服务于用户投资人,因此众筹平台的发展实质上非常依赖于对优质项目的挖掘,所谓“成也项目,败也项目”。但在目前经济下行、热钱汹涌、全行业“资产荒”的背景下,好项目永远是稀缺品。事实上,稍有潜质的项目都已经被VC、PE筛过一轮甚至几轮了,剩下来的往往是那些风险高或者回报低的,平台方风控稍微没做好就会赔钱。
总体来看,网贷、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几乎可以覆盖全行业企业的各项业务领域,对应的市场空间更为广阔;而众筹涉及的行业较少,涉及到的企业运营的环节也基本限制在产品前期的开发环节,而企业日常经营的资金运营活动则并不适合做众筹。相比之下,众筹更偏小众,风险性更高,缺乏担保、保险等增信手段,与互联网金融的其他细分领域相比,它的未来是一个小而美的东西,盘子不会太大。短期来看,众筹行业无疑将继续面临洗牌,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行业走向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另一方面,市场自发纠错固然必要,但众筹作为新的融资方式和业态,长期以来监管的缺失和无处安放的尴尬位置,或许才是这个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我们认为,政策层面应该尽早对股权众筹平台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做出进一步的规范,促使行业内的“劣币”尽快出清,2017年,我们对股权众筹的前景保持谨慎乐观。
往期精选
融资中国2016中国股权投资年度排名
一亿控股香港仙股,赛伯乐借壳华耐
两年250亿,中钰疯狂增长背后的投资逻辑
北极光创投:技术男让投资找到北
PE劫:没有禁锢的市场已不复存在
智者丁健:从哲学思考到投资智慧
往事如风,禹勃重谈和九鼎恩怨
科技金融的中国式面目
新三板上PE“红六兵”
发现FOFs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