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备
专
栏
【教什么】
《寓言四则》位于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与《皇帝中国足球协会发布声明,强烈谴责球员恶意违规行为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等充满想象色彩的童话、诗歌、神话组合,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带领学生走进想象世界。与其中国足球协会发布声明,强烈谴责球员恶意违规行为他文体不同的是,讲故事不是寓言的目的。德国文学批评家莱辛曾指出,人们对于寓言中包含的教训,本来是抽象地认识到的,寓言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让人们能够形象地把握它,从而对于类似的事情和现象便能够认识得更清楚。就像蒋军晶老师所说,“寓言是道理在前、道理为先”的,这个道理是“相对确定、为多数人所接受的共同诠释”,这个道理不是逼你“接受”,而是让你“知道”。初中阶段教学寓言的重点,不是读懂故事,也不在多元解读寓意,而是要让学生调动自己的体验,在合适的场合、适用的情境下深入理解寓言,让寓言指导自己的成长。
这四则寓言中的前两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伊索寓言》,情节生动,寓意明晰中国足球协会发布声明,强烈谴责球员恶意违规行为;后两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是古籍论著的叙事部分,语言凝练,意蕴丰厚。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寓言,对他们来说,读懂白话寓言不成问题,关注形式的秘妙,读出自己的感受、联系生活经验说道理,把读懂的道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则需要教给方法,整合勾连,加以训练,达到读一篇(一课)而知一类的学习效果。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把本课设计为语用型群文教学,试图通过前两则的“教”,带动后两则的“读”和“写”,最后统整四则,体悟主题。
【怎么教】
根据王君老师的文本特质和课型创新理论,所谓语用型教学,是指课堂目标直接指向文本的某一种语言特质的认识和学用,比如遣词造句、修辞运用、技法使用、谋篇布局等,显性、直接进行语言训练的课型。语用型文本教学,我觉得是一线教学中迫切需要的课型。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性质定义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用应该是语文课堂最核心的教学内容。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四要素中,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排在首位,因为其他要素是别的学科也要发展的素养,唯有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语文学科独担之责。而实际教学中,因为我们语文老师语用知识匮乏,或者研究文本特质不深入,常常陷入“语用无力”状态,就是在语言运用的训练上讲得不透、练得不够,语文学习就面目模糊中国足球协会发布声明,强烈谴责球员恶意违规行为了,一节课似乎学了很多,而实质上什么都没学。
如何突破“语用无力”症,让语文课成为名副其实呢?王君老师的妙招是:一、超越文字个体或词句小团体,扩大到段、章、篇、书的文字大团体。二、超越“有辞格”,进入到“无辞格”的研究。在词语选择、句式选用、段落衔接、语篇结构、作品风格等方面全面透视一个文本。在教学路径上,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聚焦法,侧重解决文本中最鲜明突出的语言问题。二是发散法,全面关注一个文本的“语用”,看篇、看段、看句、看词、看意,立体、全方位了解作品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或风格。
朋友们知道,群文阅读的特点是,对各种文本信息进行指向性的整合、比较、归纳、应用,从而实现焦点突破、认知深化、迁移运用等。简而言之,群文教学具有以终为始,以学为本的特质。这一特质在聚焦式语用型群文教学中表现尤其明显。
对于《寓言四则》这多个文本来说,两篇国外,两篇国内;两篇白话,两篇文言。形式不一,篇性各样。它们的形式秘妙比较多,如篇幅短小、情节突转、叙议结合、主人公人格化、形象化等等。但是有些是学生自己能读出来的,比如形式短小、拟人化手法、通过故事讲道理等,有些不是这个单元、这种文体训练的要素,比如叙议结合、对话展开情节等。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还处于小学与初中的过渡阶段。我们大部分地区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更需要我们基于学生的最近认知区域开展教学。
有了上面这些思考,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两个:1. 抓住关键词句,归纳寓意,掌握阅读寓言的方法。2.整合寓意,联结生活,思考寓言的现实意义。
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下,我设置了以下教学活动:
一、速读,求同。这个单元在前面三个单元学习训练默读的基础上,重点学练快速阅读。单元提示上已经告诉我们怎样快速阅读,就是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量,抓住关键词带动整体阅读。《寓言四则》作为这个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要习练前面两篇教读课学到的阅读方法。四则寓言,不到一千五百字,我要求学生三分钟读完。然后思考:这四则寓言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点?
这里有必要跟老师们说一下,我这节课是在一个农村乡镇初中教学的,属于借班借校上课。我上午听了这个班语文老师讲《狼》这一课,下午安排的语文名师工作室活动也用这个班学生。所以,上课前我让学生做了个小游戏,找我和他们语文老师的共同点,学生从性别、外貌、肤色、穿着、语气语调等方面说得很活跃。这个互动的目的,是让第一次进行整合学习的学生先有一个预热,有一个思想准备。下面再找四则寓言内容和形式上的共同点,学生的思维就比较灵活了。
学生说到,这四则寓言都很短,都说出了深刻的道理,都通过短小的故事来讲道理,都带有讽刺性,这样,在学生自主求同的基础上,我们归纳出寓言的特点。这是课堂的起点,由类性特征的感知出发,带领学生抽丝剥茧,从容进入到寓言的内核中去。
二、读懂寓言。这个环节分两步走,先学习前两篇寓言。然后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后两则进行习练。由学生的回答过渡到这个环节活动,刚才那个同学说,这些寓言都带有讽刺性。那大家看,这两则寓言的标题都是并列短语,都有两个形象,作者要讽刺的是哪一个呢?这一问,指向于寓言主人公的判定。我们知道寓言是通过故事讲道理的,不同的主人公,得出的寓意自然不同。如果站在寓言中各个人物的角度去归纳寓意,可能会得出多元化的解读,但是很多时候就脱离了寓言本身所要讲述的道理,违背了寓言这种文体的体性特征。所以,读懂寓言,第一步先要弄清楚这则寓言作者设定的主人公是是谁。学生说可以从篇幅多少判断出主人公,可以从寓意中看出谁是主人公。判断出主人公,我们再来看一看,他们可讽刺的地方体现在哪里呢?学生进行第一个学习活动:活动一:品言行,悟寓意。活动方式是:勾画出主人公的言行举止神态心理等,分析其可笑可讽之处。我给出这样的示例,《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有这样的言行描写: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赫耳墨斯先从最高的神问起,问话中没有称谓,不含敬意,可见其内心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这样的语言很可笑。学生活动后,展示交流。在和学生对话的时候,我们要帮助学生提升认知。赫尔墨斯的可笑可讽之处在于他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盲目攀比,虚荣自大。一个人不能自知,要么自大,要么自卑。所以,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很重要。而蚊子的可笑之处除了没有认清自己之外,也认清对手。对狮子,它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对方的劣势,胜利后,就忘记了自己也有劣势,得意洋洋得意忘形,早晚会有灭顶之灾。生活在群体中,要正确认识、处理与别人的关系。
学生活动之后,让他们自主总结,通过勾画、分析赫耳墨斯和蚊子的言行心理,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学生说,我想对赫耳墨斯说,不要自命不凡、爱慕虚荣、妄自尊大,要谦虚平和。我想对蚊子说,不要得意忘形,无视自己的缺点。看到自己优点的时候也要知道自己的缺点。我想对蚊子说,不要对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我想对蚊子说,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得意忘形。我想对赫耳墨斯说,要正确认识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要跟别人比来比去。
我们可以这样做活动小结:古希腊德菲尔神庙的门柱上刻着一条著名的警世箴言:认识你自己。而《伊索寓言》用一个小故事向我们讲清楚了这个道理。赫耳墨斯这个神,不能认清自己,所以可笑可讽;而蚊子却只看到自己,忘记了别人。眼中无他人,下场自然很惨了。
通过这两则寓言的学习,总结学习规律:通过两步读出寓言中蕴含的道理:首先,要看寓言故事围绕谁展开的,从而判断寓言的主人公;然后,勾画主人公的言行心理,分析其正误,思考主人公可笑可讽还是可赞,从而悟出寓言的寓意。即抓住关键语句,知主角;品析言行心理,悟寓意。
然后,用后两则寓言习练阅读策略。先来学习《杞人忧天》。活动二:辨插图,悟寓意。这是一篇文言文,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理解文意。那是不是逐句翻译文章呢?这样做,就把课文教“死”了,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基本可以弄懂文意。学生懂了多少,怎么让所有学生都懂,课文插图来帮忙。这个活动我让学生谈谈课文中的插图画得好不好?为什么?依据文章,有理有据地说话。学生说,插图画得好,因为杞人说如果天是聚集的气体,日月星辰不就掉下来了吗?插图中画出日月星辰,帮助我们了解他们谈话的内容。也有学生说,插图不好,第五段写杞人说到地陷下去怎么办,插图中应该添加上地陷下去的情形。有学生说画得好,文中说杞人害怕天地崩坠,插图中他的形象很惊慌,符合文意。而来劝说他的人,一定很自信,插图中他自信满满的样子,符合他的特点。插图画得好。第一段说杞人担忧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插图把杞人画得很瘦,很符合文意。图中的“晓之者”对杞人的所有忧虑都是否定的,图中他伸出右手,很坚定地表明态度。
朋友们看,这个活动是不是把疏通文意环节做得灵动有趣了呢?学生理解了文意,而且有自己的思考看法。接着,我让学生用朗读表现他们对话时的情境,同桌对读,班内演读,通过反复朗读,这篇文言小短文的学生学得就更深入了。
辨析了文中插图,读懂了杞人,那你想对杞人说点儿什么?小结寓言的意味:我们生活的自然万物、宇宙天地,有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规律和知识。多学习科学,勤观察事物规律,汲取前人的生活经验,这样就不会像杞人这样自讨苦吃。
活动三:添枝叶,明寓意
我国古代寓言常常是论述中的叙事部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理。因此,语言简洁凝练,言简义丰。《穿井得一人》与《杞人忧天》相比,人物多,叙事简,学习这则寓言的方法,与《杞人忧天》要有所不同。我先让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然后和同桌讨论:这则寓言的主人公是谁?寓意是什么?如何添加一些言行神态心理等描写,让寓意更明晰?
这篇文章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察是辨别的意思。传是指传闻。文章末尾还有这样一段话:“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由此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对“闻而传者”“国人”以讹传讹的否定和对宋君的肯定来讲道理的。让学生补充言行神态,可以帮助学生弄懂寓意,并进行语用训练。
我们来看,整个第二教学环节我在统整四则寓言教阅读策略,重点落实了教学目标一:抓住关键词句,归纳寓意,掌握阅读寓言的方法。其中用“我想对……说,要……不要……”的方式,部分达成目标二:联结生活,思考寓言的现实意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四则寓言不同篇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同样探究赫尔墨斯和蚊子的心理,我着重引导学生关注赫尔墨斯问句的称谓,在省略的称谓中体会赫尔墨斯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对于蚊子的形象,则强调其“吹”的动作,在动词中看见蚊子得意忘形的的丑态。同理不同形,通过言语形式的差异体现篇性。在后两篇寓言的学习上以形易形,《杞人忧天》采用辨析插图的形式,通过分析图中人物情态与文本印证,体悟“杞人”“晓之者”的特点,曲“图”通意。因为是相对较长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用减法,看图识文,既避免疏通文意的枯燥,又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为进入情境演读对话通晓寓意做铺垫。而《穿井得一人》较短,言简义丰,难度更大。我就采用加法,为主人公添加言行神态心理的描写,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只有沉潜在言语中细细琢磨,砸摸出主人公的心理才能准确添加。而此前学生通过三篇寓言的阅读对主人公言行神态心理的把握已经有量的积累,在此基础上添加就显得水到渠成,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相对于前两篇不仅是文言,而且没有直接揭示寓意,难度更大一些。所以先将前两篇组合,习得方法获得学习的快乐,再调换顺序学习《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由扶到放,由易到难,步步为营。让寓言的体性贯穿始终,篇性各放异彩。
三、读出自己。这节课我们通过辨析主人公,品析其言行心理,读出寓意,读懂了四则寓言。法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读了这四则寓言,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就是赫耳墨斯、蚊子,就是传闻者、丁氏或者杞人?或者,我们身边就有赫耳墨斯、蚊子、传闻者、丁氏和杞人?学生说,我身边就有一个“杞人”,就是我的好朋友。他学习很好,但是他经常担心自己的成绩,莫名其妙地忧虑自己会考倒数第一。还有学生说,我的一个同学就像“蚊子”,她学习很好,曾经考到班级前几名。可是她很骄傲,后来,语文居然考到不及格。学生畅所欲言后,我让学生总结,同学们看,读寓言,其实就是在读……读什么呢?读道理,读生活,读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读寓言,就是在读你、读他,更是读我们自己。统整这四则寓言的寓意,寓言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要盲目攀比;在交往中,看到自己长处的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要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各类信息,对待自然万象。最后,我用著名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话结课:梁漱溟先生说,人一生要处理三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正确认识这些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就能成为生活的智者。这四则寓言用简洁短小的故事,引发我们对这些关系的思考。同学们,让我们细细地品悟寓言,领会道理,做生活的智者吧!
教学环节三,重点落实教学目标二:整合寓意,联结生活,思考寓言的现实意义。并且打通语用训练和人文教育,打通语文和生活,让学生在寓言学习中学会生活,学做更好的自己。总结起来,我的这节语用型群文教学的课堂路径是这样的:研究体式,聚焦类性;选点探究,求同学用;统整勾连,打通精神。
★ "郑重声明 ★
本期内容为“语文湿地”(微信公众号:yuwenshidi。以下简称“湿地”)原创首发内容,任何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转载、复制、摘编前,必须得到“湿地”及原创作者的共同授权许可;未经“湿地”和原创作者本人的共同授权许可,禁止以任何名义进行转载、复制、摘编等任何形式的使用。一经发现,我们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规的相关规定,追究其侵权行为。
尤其强烈谴责以百度文库、豆丁网等为首的明目张胆的盗版行为!
扫码购买
编辑|潘佳梅
关注我们吧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